1月31日,在武穴市舉行的新春大型人才招聘會上,岳飛文武學校在開幕式上精彩演繹岳家拳。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 記者 朱江
最近,電影《滿江紅》掀起了觀影熱潮?!稘M江紅》英勇而悲壯的詩詞吟出了岳飛的豪情壯志,也激昂了我們的斗志雄心。岳飛留下的不僅僅是氣壯山河的詩詞,還有神秘的岳家拳。鮮為人知的是,岳家拳第20代傳承人岳立三是一名道人,他在清朝咸豐年間還專門去了一趟武當山,對岳家拳整理和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更讓人驚嘆的是,武當山下曾發現了一本岳飛流傳下來的內家絕技“練手余功”手抄本拳譜。
岳家拳第20代傳承人是道人,曾登武當山
“赫赫有名的岳家拳,與道教圣地武當山有著千絲萬縷的情緣!”2月1日,武穴市岳飛文武學校校長張業金告訴記者,在清朝咸豐年間,岳飛第22代孫、岳家拳第20代傳承人岳立三辭官入道,獨居武穴城北的武山寨道觀一心修道,號稱無尚道人。此后,他遵循祖訓,潛心習練岳家拳。“岳立三成為道人后,專門去了武當山。我通過研究認為,岳家拳汲取、融合了武當內家功精華,第20代傳承人岳立三對岳家拳弘揚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據張業金介紹,武穴本地村民田德和久聞無尚道人武藝高強,特意登門拜師,遭拒后沒有放棄,最終誠心感動師父。田德和在師父無尚道人精心調教下,盡得真傳。依據岳氏祖訓,無尚道人臨終前,將在岳氏后裔中傳了600多年、歷經20代傳承的《岳家拳譜》親手交給了他。
暮年之后,田德和打破門規,廣收弟子,岳家拳在外姓中迅速傳承發展。據記載,田德和傳翟慶元、翟慶元傳庫百芝、庫百芝傳朱傅業、朱傅業傳張為松,至二十世紀已達鼎盛。
岳家拳被列入“國寶”,第26代傳承人張業金辦武校
1950年,張業金出生于武穴一個武術世家。其父張為松隨祖父習武20年后,再拜岳家拳第24代傳承人朱傅業為師。從11歲起,張業金就跟隨父親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漸漸地,張業金將岳家拳的拳術套路以及在全國失傳20多年的岳家槍技法盡收囊中。大學畢業后的張業金在武穴市體育局當上了武術教練。為防岳家拳流失,他在安心教學的同時,又開始了武術收集整理。1985年6月,張業金參加湖北省武術挖掘整理工作。
1998年,父親臨終前將這本泛黃的《岳家拳譜》交給張業金。張業金無私地獻出了家傳的《岳家拳譜》《岳飛家譜》,被省體育局授予武術挖掘整理先進工作者。他歷時兩年,登武當、赴安陽,走遍武穴400多個自然村,走訪了276名60歲以上的老拳師,虛心請教,先后出版了《岳家拳技擊術》《岳家拳系列教學光碟》,豐富了岳家拳理論和實踐,使岳家拳得到了升華。
為將岳家拳這一獨特的武術發揚光大,身為岳家拳第26代傳承人的張業金辦起了岳飛文武學校。2008年6月7日,武穴市申報的岳家拳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寶”,張業金被認定為岳家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岳家拳正式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業金(左)與兒子張奇鋼(右)從北京捧回岳家拳非遺匾額。
岳家拳講究內外兼修,與武當內家拳一脈相承
岳家拳是中國較為完整地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拳術之一,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飛根據自身所學結合與敵作戰而創立,傳說為內家拳形意拳母拳,流傳已有800多年。岳飛將所學拳術結合作戰要求傳授給全軍,岳家拳自此初具雛形。在岳飛的統帥下,“岳家軍”形成了極強的戰斗力,所向披靡。
當時,在軍事、經濟格局的共同影響下,江西九江、湖北蘄春和陽新的沿江防務因無人承接,最終仍只能劃歸“岳家軍”。到了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連河南潢川的防務也一并交付給了岳飛的軍隊。從均州(今湖北丹江口)、房州(今湖北房縣)一直到江淮地區廣大區域,都屬于“岳家軍”的防區。
岳飛雖名為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但他的防區實際橫跨京湖、江淮兩大地緣板塊。“岳家軍”的軍事防線并非簡單呈現為東西走向,而是從今天鄂西北的武當山地區一直延伸到江西北部的九江市,呈西北—東南斜對角分布。
岳家拳講究內外兼修,注重精神、意識、氣息的鍛煉,通過內練培養人體的元氣,改善人體各系統和器官的功能,從而做到以內助外,以外促內,內養外修,內壯外強,達到壯內強外的全面健身作用,與秘不示人的武當內家拳實為一脈相承。
據《黃梅縣志》和《岳氏宗譜》記載:岳飛生前曾將其畢生研究整理的岳家拳譜傳給四子岳震、五子岳霆,二人隱居在黃梅縣聶家灣期間,整理出《岳家拳譜》。
武當山下發現岳飛絕技“練手余功”手抄本拳譜
2005年,長期致力于發掘、研究和弘揚武當丹道養生的十堰市武當養生研究會會長陳禾塬,在武當山下一位中醫世家家里發現并收藏了一冊周萬鐘的《練手余功拳譜》手抄本。周萬鐘生前在收拾家中藏書時,偶然發現一位叫徐德馨的人所書寫的《練手余功拳譜》殘卷一冊,已經無法保存,其中一些內容很難辨認。于是,周萬鐘在1936年的農歷三月,抄寫《練手余功拳譜》,一直保存到現在。
陳禾塬介紹,他收藏的這個手抄本拳譜包含岳飛流傳下來的內家絕技“練手余功”以及“采氣圖”“太乙五行樁”功法的簡略記載。這三套功法價值很高。陳禾塬結合破譯三張丹道修煉秘圖,對這些功法做了潛心研究,終于有了《丹道修煉與養生學》。2006年,武當武術·武當丹道成為十堰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練手余功,是岳武穆王岳飛專門教授文人弱土抵御剛猛勇漢欺侮的一種巧取之術。陳禾塬告訴記者,周萬鐘的手抄本非常珍貴。雖然沒有封面,但所抄錄的練手余功應該與張三豐太極十三勢有關系。因為它的十八字技法與太極十三勢中的“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字實體技法和“進、退、顧、盼、定”五字輔助技法十分接近。“由此可見,太極十三勢應當是精煉了十八字技法而來。”
據1944年出版的《太極正宗源流》記述,我國武術宗派,六朝以前沒有劃分,后有達摩之少林拳、宋太祖之趙家拳、岳武穆之岳家拳、張三豐之太極拳依次出現。“長拳至岳武穆王乃創為雙推手,及形意聯成拳法,遞演至明初,遂有張三豐太極拳。”在此書的附圖中,也將岳門拳歸之于“武當宗”,足以說明岳家拳和武當拳的淵源。
“練手余功與張三豐太極拳都是我國宋、元、明、清時期流傳于武當山下的拳術,同為武當宗內家派。”陳禾塬說,從傳承關系、技法特點等方面看,在武當山發現的這本手抄本拳譜,說明了武當山早期就有豐富的拳種流傳。“同時,印證宋朝流傳于武當山地區的與‘十八字’類似的練手余功是與張三豐有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