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師傅王濤是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徒弟王建清是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師徒二人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接力向前——
一個班組兩位全國人大代表的“大國匠心”
2月24日,王濤(左)和王建清在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商用車維修實訓中心交流。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文/圖 記者 陳立波 陶德斌 段吉雄 報道:
“關于加強職業教育的建議還是要繼續提,讓更多人愿意去當藍領做工匠,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國家現在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越來越重視,不僅出臺了文件,還搭建了不同類型的人才成長平臺。”
……
2月24日,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商用車維修實訓中心,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車輛工廠首席技能師王建清征求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東風汽車公司“汽車調整大王”、師傅王濤的意見。
“我將繼續為一線工人代言,帶領更多技能工人,把東風商用車做得更好!”王建清話語鏗鏘。
維修實訓中心車間里,看到兩位全國人大代表的身影,一群大學生圍了過來,認真聆聽他們交談,臉上寫滿了求知的興奮……
礪匠人之心——
王濤:把工匠精神傾注于一個個零件、一道道工序、一次次試驗中,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我們通過這個動力總成的平面解剖,可以清楚地看到汽車在運行時各零部件的狀態,從而快速掌握機械原理……”3月1日,還是在車間,還是在實訓中心,一身舊工裝的王濤站在臺架邊,緩緩地轉動著設備,如數家珍地向大學生介紹一個個零部件。他的眼神快速掃過身邊一張張青春的臉龐,捕捉閃過的不解和疑惑。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老一輩東風人通過人拉肩扛,在大山溝里樹起一座座鐵塔,建起一座座廠房,創造了“馬燈精神”“干打壘精神”“蘆席棚精神”。作為一線工人的代表,多年專注于各個汽車零件的運行、摩擦、咬合,王濤練就一手“望、聞、問、切”快速排查故障的絕活。一臺商用車,20000多個零部件,深深鍥入王濤的記憶深處。
整整42年,從一名普通調整工,到享譽全國的“汽車調整大王”,王濤創下四個行業第一:累計參與裝調東風車20多萬輛,無一起質量、安全責任事故,創造卡車裝調業績的最高紀錄;完成30多項技術革新成果,成為同行業工人中技術革新成果最多的“土專家”;推出國內卡車制造行業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操作法——“王濤操作法”;為了傳續將一枚螺絲釘打磨精確到毫米級的技能,先后撰寫8本累計逾百萬字的汽車調整技術專業書籍。
退休后,他成為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特聘教授,牽頭組建商用車維修教學團隊、建設商用車實訓中心、編寫校本教材,并身體力行傳播工匠精神。
“作為一名工人,首先要認真干好活兒。這是我們的天職,也是我們的責任。”無論在哪兒,王濤都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諾言。如同當年創業一樣,退休后的他從舊貨市場上買來五大卡車汽車零部件,打磨、拋光、組裝、噴漆……憑借一身本領,完全自主設計研制了50臺(套)商用車教學實訓設備臺架,組建起1200平方米的商用車檢測與維修實訓中心。該中心不僅成為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3000余名學子的實訓基地,而且還承擔著全國東風商用車售后服務站機械班的培訓任務。
“堅持去琢磨汽車的配件、原理、故障,畢業后就會成為能工巧匠。工作中繼續再堅持,就會一個臺階一個臺階成為熟練工、技術能手、專家……”每次面對一群陌生的面孔時,王濤總能想起王建清、蔣顯斌、曾中華等徒弟,只是眼前的這群人更年輕,像朝陽一樣生機勃勃。
精匠人之技——
王建清:一線是解決難題的陣地,是匠人的根。在一線孜孜以求、致力創新,才能提升技術水準,達到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
“用客戶的眼光來檢驗我們的商品,首先要知道客戶的需求是什么?車在使用后的反應是什么?”在東風商用車公司車輛工廠高速運轉的流水線旁,王建清專心和工友探討整車評審工作的注意事項。
1993年,22歲的王建清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東風公司。師從王濤后,他從一個技術“小白”很快成長起來,不僅能創新調整技術,還能編寫相關教程。2007年,王建清成為“王濤班”第七任班組長。30年來,王建清練就東風商用車裝調技術的調檢絕技,被同行稱為“汽車故障診斷全科醫生”。
一次,團隊成員發現某車型底盤部件存在運動干涉質量風險,但關聯部件位置處于車身底部,很難進行動態觀察。王建清當即成立攻關小組,帶著大家下地溝,鉆到車底觀察研究零部件情況。為便于觀察車輛運行狀態,他在車底安裝攝像頭,再通過視頻會議軟件傳輸,讓操作者和技術人員都可以看到,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中國汽車業十大工匠、全國人大代表……王建清堅持用實踐詮釋“工匠精神”,他總結摸索出“教、學、練、記、問”五步學習法、“會學、會干、會寫、會講、會傳”五會師徒法、“1121素質提升法”等新時代師徒傳承新方法,帶領團隊把創新與工位器具改進、工藝流程改善等生產難點問題結合起來,僅2018年至今就完成310多項創新,累計創效超2000萬元。
如今,王建清被公司聘為“建清客戶體驗班名譽班長”。他帶領團隊完成從“工廠質量把關人”到“客戶體驗把關人”的身份轉變。
“隨著商用車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整車系統標定、數據刷寫、新功能驗證等更新得越來越快,我們必須全員學習、終身學習。”王建清說,作為一名技術工人,具備“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專注、“干一行鉆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絲不茍、“千萬錘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方能以勤學長知識、以苦練精技術、以創新求突破,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攀匠人之峰——
“王濤班”:用“工匠精神”奮進汽車“智造”新時代,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匠心如磐,時光雕琢。
“當工人,就得好好干活,干出點名堂。”這是當年王濤對王建清的要求。如今,這句話成為王建清對徒弟說得最多的話。
“王濤班”目前共有51人,平均年齡46歲。在這個團隊里,大家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在精神傳承和發揚中,一代代裝調工人茁壯成長——胡志民、曾中華、張永星、黃朝云、司萬年、何新、張衛兵、林亞霖、張俊俊等技能大師在各層級競賽中脫穎而出。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團隊形成合力,發揮每個人作用的時候,才能夠更高效、更有力量。”王建清經常跟“王濤班”的隊員交心談心。
如今,東風汽車公司已成為中國汽車行業開放程度和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最深的企業之一,年產銷整車超過400萬輛,年銷售收入超過6000億元,產品和服務遍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化事業布局正加速構建。
“王濤班”第十任班長張永星是一名“85”后,也是王建清的徒弟。2009年入職東風公司,進入“王濤班”后,他對技藝的追求更加執著,完成一個又一個有創意的“草根發明”,解決不少制約車輛工廠生產的瓶頸問題。安裝全新的系統“北斗導航”時,很多人都不會用,張永星便利用業余時間查找相關資料,總結出一種簡單實用的調整方法,并制作成PPT向大家傳授。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遵循工業規律、尊重制造,嚴謹專注、精益求精,在學習中自我革新,在實踐中自我提高,勇攀技術高峰。作為東風公司年輕一代,我們應該自覺擔負起責任和義務,堅持不懈為心中的理想、民族工業振興而奮斗。”接過前輩手中的旗幟,張永星信念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