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昌(右一)和當地醫生一起討論病例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文/圖 記者 周侖 通訊員 方金柱 報道:“若還有需要,我將繼續奔赴援藏一線。”日前,援藏醫生李先昌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李先昌是十堰市西苑醫院(太和醫院西苑院區)結核病防治科的一名副主任醫師,2021年,作為湖北省第九批援藏醫療工作隊里唯一一名結核病防治專家,他被選派至西藏山南市疾控中心支援當地結核病防治工作。一年半時間,他累計為近500名患者帶去結核病治療的希望,他將醫療技術和熱情服務送進藏民家,展示了十堰醫療衛生行業風采。
從水土不服到努力適應 他想方設法克服困難
2021年3月11日,拉薩市貢嘎國際機場,武漢至拉薩的飛機緩緩降落。湖北省第九批15名援藏醫療工作隊員從飛機上依次走下,李先昌便是其中一員。剛下飛機,李先昌便因高原反應而呼吸困難。在接過當地醫務人員送來的氧氣瓶后,李先昌才緩過勁兒來。
西藏并不全是美景,缺氧環境和惡劣天氣給援藏工作帶來不少困難。按照要求,李先昌等人被分配到山南市疾控中心進行支援工作。在與當地疾控醫生對接后,李先昌發現,因當地居民防護意識較差和醫療條件薄弱等原因,感染結核病的患者較多。一人感染后,極有可能患者身邊親友全部都會被感染。
2021年已經年滿50歲的李先昌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結核病防控、救治工作,并先后參與了非典、人感染 H5N6禽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等多次重大傳染病救治。即便有著如此豐富的經驗,李先昌在面對當地復雜的結核病防控形勢時,仍然感到壓力巨大。
“剛去的時候,很多人不會漢語,只會藏語,溝通存在很大困難。”李先昌說。于是,在剛去的時候,他總是隨手準備一沓紙和一支筆,與不會漢語的醫護人員和患者用文字和圖畫交流。
除了語言溝通障礙,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李先昌也與當地人有著較大的差別。“我們湖北人喜歡吃一些味重的菜,以早飯為例,會吃熱干面或者牛肉面等,而西藏這邊則熱衷于清淡的藏面配酥油茶,一開始實在是吃不慣。”李先昌說道。
溝通和生活習慣還比較容易克服,環境差異是擺在大家面前的最大難題。十堰平均海拔不到400米,而山南市海拔則超過3700米,高海拔會導致頭痛、胸悶等生理不適。為了不影響工作,李先昌靠服用止痛藥緩解。“我吃點止痛藥身體就能扛住,主要得給需要治療的藏族同胞信心和勇氣。”當地工作人員關心慰問他時,他總會這樣說。
從巡回義診到防控科普 他為近500名藏族同胞送去健康
雅魯藏布江北岸,江水滾滾東流,雪山下的湖泊碧波蕩漾。峭壁之上的險路令人頭暈目眩,李先昌正坐在前往山南市隆子縣的車上,這是他援藏以來首次去山南市隆子縣,這次去是為了給當地人普及結核病防治知識。
隆子縣位于山南市南部,距離山南市區需要近5小時的車程,這也給當地人前往山南市就醫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結核病在當地較為常見,當得知有湖北的醫療人員要來縣城給大家義診時,隆子縣各鄉鎮居民便早早來到義診地點等候。
一名醫生、一名翻譯、一張桌子,背靠雪山,頭枕藍天,一個簡易的診斷室便搭建起來。“李主任,您一定要救救我,我肺結核很痛苦,每天都感覺到胸悶氣短,這病我們究竟要怎么治?”在翻譯的轉述下,李先昌了解到,這是一名有多年肺結核病的患者,名叫倉拉。黝黑的臉色、龜裂的皮膚,從倉拉的臉上不難看出,她對肺結核治療已經失去了信心。
“肺結核病是一種慢性病,不易引起注意,一旦有肺結核病可疑癥狀應及時就診。藥物治療是肺結核病治療的最重要手段,為確保徹底根治結核病,用藥時應遵循‘早期、適量、聯合、規律、全程’的原則。結核病治療周期較長,需用藥至少6至9個月。”在李先昌的介紹中,倉拉才發現,她沒有堅持系統治療,總是沒癥狀便停藥,才導致病情反復。李先昌將隨身帶來的藥物送給倉拉,并再三囑咐她要按時吃藥,不能停藥。
據了解,在援藏期間,李先昌陸續前往山南市隆子縣、加查縣、桑日縣、貢嘎縣等偏遠地區,累計為近500名患者帶去了結核病治療希望。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他和當地醫護人員結下深厚友誼
7月的十堰熱情似火,武當山下,太極湖里的荷花開得正艷,而3200公里之外的西藏山南市,雅拉香布雪山腳下金黃色的油菜花才剛剛綻放。這兩處遠隔數千公里的地方,卻因為李先昌等人的堅守,而聯系得更為緊密。
高原環境具有低氣溫、低氣壓、低氧、強輻射等特點,結核病嚴重威脅高原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西藏地廣人稀,在廣大的農牧區,醫療資源難以有效覆蓋。李先昌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當地不斷改善結核病防治條件,才能有效治療當地結核病患者。
格桑曲珍是山南市疾控中心一名結核病防治醫生,在李先昌來后,兩人便建立起深厚友誼。格桑曲珍將李先昌視為師父,時常向李先昌咨詢結核病的問題。“老師,這個CT片請幫忙看看,這名患者結核病有5年了,這幾天又復發了,用藥需要注意什么?”“這位患者不規則抗結核治療,效果也不理想,可以盡快完善痰結核菌培養加藥敏,考慮患者病情較重,可以先嘗試將五種藥物聯合使用。”盡管李先昌和格桑曲珍年齡相近,但二人卻以師徒相稱。
在一年半的時間里,李先昌代表十堰市圓滿完成援藏醫療任務。帶回了白色哈達,留下了寶貴的醫療財富。“在那邊工作一年半,導致我的身體有些浮腫,體重也有下滑,但是,能用我的微薄之力為當地人民群眾解決結核病防治難題,這讓我此行變得十分有意義。”李先昌說。
據了解,在援藏期間,李先昌還將較為前沿的結核病電子藥盒使用方法帶給當地醫護人員,減少結核病患者漏服藥或中斷服藥現象,進一步提高結核病人治療、管理質量?;厥咧?,李先昌也經常和格桑曲珍、瓊吉等醫護人員交流溝通,通過微信視頻的方式相互交流學習。
雪山之上,寒風凜冽。援藏,顯得更為孤獨,但李先昌卻充滿了斗志,他表示,若還有機會,他將繼續奔赴援藏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