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朱江葉楚榕
1987年至今,他始終堅守在遺體捐獻志愿服務一線,助力人世間最偉大的生命接力。日前,湖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形態學實驗室副主任、副教授李勇被評為全國紅十字志愿服務先進典型。
在湖北醫藥學院的十堰遺體捐獻文化室內,李勇時常緬懷逝者。在他心中,這些遺體捐贈者都是“無言的英雄”。
面對父母妻子的不理解,“我的工作很有意義”
1969年,李勇出生于張灣區黃龍鎮李家灣村。1987年,他從十堰衛校畢業后留校任教,后到湖北醫藥學院深造學習。由于表現優秀,他留在湖北醫藥學院工作。
“剛開始和遺體捐獻打交道,我心里有顧慮,擔心別人介意這事,一直瞞著家人。”李勇回憶說,2000年初,他和幾位同事去接受一具捐獻的遺體,而病亡者恰在李勇老家的醫院。第二天這事傳開,村里人議論紛紛。李勇的父母聽說后,趕緊打電話給兒子。“父親問我,你怎么跟死人打交道???”面對父母的疑惑,李勇解釋說,人體解剖學是醫學教育中重要的基礎課,是每位醫學生的必修課。
不僅是父母,結婚前李勇也瞞著妻子,妻子只知道他是人體解剖學老師。結婚后,妻子去學校才發現他的“多重身份”。原來李勇不僅教授人體解剖理論知識,也負責解剖實操課程,有時還要外出接受遺體捐贈。眼見瞞不住妻子了,李勇說:“遺體捐獻對于醫學教學和醫學科研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根據遺體研究逝者生前的發病史、形態結構的病理變化,將來才能更好地找到治療方法,為更多患者提供治愈的希望。”
籌建遺體捐獻文化室,“讓捐獻者更受尊重”
2018年2月,李勇向學校申請籌建遺體捐獻文化室,當年4月落成。此后,他多次與十堰市紅十字會溝通協調。同年6月,十堰市紅十字會授牌成立湖北醫藥學院遺體捐獻接受站。
“當初,遺體捐獻場地條件簡陋,只有一座遺體放置臺;現在擴建成一座擁有40多平方米的文化室,這里不僅陳列了捐獻者的遺像,還記錄他們的生平簡介。我們努力讓捐獻者在世人面前更受尊重,讓逝者家屬更加理解捐獻者的遺愿。”在肅穆的遺體捐獻文化室內,李勇指著由一排排捐獻者英名鑄就的紀念墻說。
大年初三接受遺體捐獻,“他們非常偉大”
盡管生命終有消逝的一天,但或許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延續。接受遺體的時間沒有規律,常在深夜或是節假日,且在遺體接受8小時內必須完成清潔、灌注等流程。
當需要進行遺體捐獻交接時,李勇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就算再偏遠的地區,他都沖在前面,力爭圓滿地完成接受工作。
2021年大年初三的晚上,李勇正在家里享受難得的團聚時光,突然接到有人捐獻遺體的電話。這是一位60多歲的老人,生前曾多次跟李勇溝通,表示愿意去世后捐獻遺體。當時正值春節假期,同事們都放假回家了。李勇二話沒說,叫上門衛和司機,三人一起將遺體接回來。李勇說,在城區,他接到遺體捐獻的電話,一般會在一個小時之間趕到現場。
“在我心中,這些遺體捐獻者非常偉大。當他們捐獻遺體之后,并非意味著我的任務結束了。”李勇說,他經常帶學生們探望逝者家屬,送去關心和溫暖。
大愛無言,奉獻無聲。2021年8月26日凌晨2時29分,26歲的白血病患者肖梁杰離開人世。肖梁杰的父母遵從孩子遺愿,將遺體捐獻給湖北醫藥學院,用于醫學教學與科研使用。
今年2月26日,李勇帶著學生上門慰問肖梁杰的母親。“他母親說,看到我們來了,就感覺兒子回來了,這讓我既感動又倍感責任重大。”李勇說。
生命的偉大在于不斷延續。李勇常對學生說:“在人體解剖課上,只有刻苦認真學習,才能表達對遺體捐獻者深切的緬懷和最崇高的敬意。”
積極宣傳遺體捐獻,“讓更多人理解支持”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對于醫學生來說,真正了解人體的構造是從遺體開始,遺體是他們成為醫生前的第一個患者,也是幫助醫學生叩開醫學大門的老師。
2020年7月,一位老人去世,遵其遺囑,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6個多月后,老人的妻子追隨丈夫而去,同樣選擇捐獻遺體給湖北醫藥學院,全身制成標本,用于醫學研究。這對夫妻的義舉讓李勇感動不已。
在十堰市紅十字會和湖北醫藥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李勇團隊依托遺體捐獻接受站積極開展遺體(器官)捐獻宣傳、協調、服務工作。有捐獻意愿的市民與遺體捐獻接受站聯系后,李勇及團隊成員會認真答疑或上門服務,耐心講解相關政策及流程。
2022年9月18日,在張灣區黃龍鎮斤坪村肖廣富的葬禮上,按照他的遺囑,遺體捐獻給湖北醫藥學院,用于醫學研究。肖廣富是湖北醫藥學院98級學生,在葬禮現場舉行遺體交接告別儀式系十堰首例。
“從事這份工作時間越長,我的感受越深,越發感動和感恩于這些偉大的捐贈者。”李勇表示,要讓更多的人理解支持遺體捐獻。
推動建設遺體捐獻紀念園,“我將來也會捐獻遺體”
“清明節快到了,我帶著兒子來看你了……”去年清明節前夕,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在兒子的攙扶下,來到湖北醫藥學院遺體捐獻文化室,顫顫巍巍地拿出一封信。在丈夫遺像前,老人訴說著心里話,聽者無不動容落淚。
每逢清明等節日,不少逝者家屬帶著兒孫來到遺體捐獻文化室緬懷親人。他們希望后代記住捐獻遺體的親人,但捐獻文化室只有一面紀念墻,沒有適合祭祀的地方。
李勇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2020年,他帶領團隊向十堰市紅十字會遞交“關于建立十堰市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公園”的申請,此后又積極與相關單位協商。在各方支持下,該項目于2022年在十堰市鶴架山動工,預計今年10月建成。
2020年5月,李勇帶領學生創立“巨鯨落·萬物生”——遺體(器官)捐獻公益服務項目,開展生命科學科普講解和遺體器官捐獻文化志愿服務。據統計,志愿服務隊參與湖北醫藥學院生命科學館講解300余次;兩年來培養300多位遺體器官捐獻宣傳服務志愿者。今年2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公布全國紅十字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名單,李勇上榜,成為湖北省第十位獲此殊榮的全國先進典型。
李勇告訴記者,目前國內醫科教學用尸資源的短缺,嚴重制約醫學人才培養和醫學發展。他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遺體捐獻隊伍,“我將來也會捐獻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