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青花瓷觚為典型的鳳尾花觚制式,瓶身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繪有素雅的山水畫。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 記者 羅毅 實習生 楊晉
隨著時代變遷,一些物品的功能也在不斷演變,觚(g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商周時期,觚是流行的酒器;在宋元時期,觚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成為文房里的一景;到了明清時期,觚則是插花的器物,為生活增添色彩。近日,我市收藏愛好者呂先生展示了他收藏的幾尊精美的“美人觚”。
形態優美,身段婀娜似美人
在我市,收藏愛好者呂先生“淘寶”已有20多年。他走街串戶尋寶貝,走南闖北覓寶物,收集到了許多珍貴的藏品。與其他的收藏愛好者不同的是,呂先生格外喜歡瓷器,家中珍藏著許多青花瓷器和彩色瓷器。
近日,記者受邀到呂先生家里參觀,屋里琳瑯滿目的瓷器令人驚嘆。在一張桌子上,幾件“細腰”瓷器引起記者的注意。從造型上看,這幾件物品很像現代人家里的花瓶,敞口、細腰、長身、闊底,高一點的有30多厘米,矮一點的也有20多厘米。在器物的身上,有精細的花紋,制作十分精美。“這東西叫做觚,有的人用它來插花。因為觚的形態優美,身段似美人,人們喜歡叫它‘美人觚’。”呂先生介紹。
呂先生說,觚的歷史悠久,隨著時代變遷,它的材質和用途也在不斷變化。在商周時期,觚就作為一種酒器開始流行,其材質為青銅。清代《考工記圖》稱:“凡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說文·角部》里說:“鄉飲酒之爵也。”由此可見,銅觚最初的基本作用是飲酒。在商后期,銅觚逐漸發展為一種重要的酒禮器,出自《周禮》的《考工記》曰:“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到了南宋時期,人們開始按照觚的造型仿制瓷器,觚也深受文人的喜愛,銅觚也在這個時候開始被稱為“花觚”。明清時期,花觚被更廣泛地用于陳設器,并逐漸打破宋代的限制,不再只用于宮室、貴族書房等場所,而開始較多地用于日常生活場景中。
“隨著社會發展,觚的功能雖然一直在變化,但其基本造型沒有變,而且樣式越來越精美,很受收藏愛好者歡迎。”呂先生說。
造型古樸,山石花鳥栩栩如生
粉彩花觚上繪有清中期常見的雉雞牡丹圖案,制作精美,畫面栩栩如生。
從材質上看,早期的觚都是銅質。周代滅亡之后,中國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器逐漸成為皇室貴族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銅器由于數量稀少、價格昂貴,因此成為人們身份財富的象征,銅觚也作為古董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宋代,銅觚因其造型纖美典雅,深得文人的喜愛,將其用作案頭把玩的雅物。而為了適應更多人士的需求,在南宋時期開始出現仿銅觚造型的瓷器。
那么,花觚又在何時被稱為“美人觚”呢?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記載:“河南為銅藪,所得銅器盈數車,美人觚一種,大小十五六枚……”由此可見,在這個時期便出現了“美人觚”的說法。
記者看到,呂先生收集的花觚都是瓷質。呂先生說,瓷質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萬歷至清乾隆這一時期。記者仔細觀賞呂先生收集的這些觚,發現有的是青花瓷器,有的是彩色瓷器,造型不盡相同。“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人們的審美也在改變,花觚出現更多樣式,衍生出了鳳尾花觚和筒花觚。”呂先生說。
記者看到,呂先生收集的一件粉彩花觚上,刻著精細的花紋。在粉紅的花朵下面,還有一只山雞,昂首挺立,仿佛在捕捉蟲子。從山雞的造型看,其雙足牢牢抓著地名,雞冠散開,眼睛炯炯有神地看著前方,動感十足,栩栩如生。
這件花觚口較寬,中部如筆筒,因此叫做筒花觚。呂先生介紹,筒花瓢在明末與清初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頗為多見,基本形式為圓筒狀,器身細長,口部外撇,腹部漸收,至底足處又外撇,底徑略小于口徑。筒花觚的紋飾有山石芭蕉、人物故事、雉雞牡丹、博古圖、花鳥、三果、云龍等。
呂先生收集的另一件青花瓷觚上,繪著山水畫。這件觚也是敞口樣式,口沿及底沿部有裝飾紋帶,器中部明顯隆起,把所繪內容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這個制式是由筒花觚變化而來的,叫做鳳尾花觚。”呂先生說,鳳尾花觚出現于康熙時期,一般制式為口部外撇呈鳳尾狀,鼓腹,腹下部內斂至底又外撇,底徑等于或略小于口徑?;譃樯?、中、下三部分,上部、下部似喇叭,中部似鼓,橫截面有方形、圓形、花口形、海棠形等,瓶身或有出戟(“出戟”是將戟的形狀引用在器物身上的一種裝飾,使平整的器身除了有各種紋飾之外,還有戟一樣的凸起。)。
記者看到,雖然花觚的制式不同,但花觚上的圖案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布局精巧,造型古樸,山石花鳥栩栩如生,十分傳神。
雅器添福,讓人倍感愉悅
由古時的酒器演變成插花器具粉彩花觚,見證了古人生活變遷。
仔細欣賞呂先生收集的青花瓷觚,從青花的釉色與整個配圖來看,設計很巧妙。挺拔的大樹,遠處的群山,近處的石頭,使得整個畫面的流暢度與青花的釉色非常鮮艷,有水潤感,層次分明且分布結構完美,清晰地將古人的繪畫技巧呈現出來。另外加上“墨分三色”的特色,構筑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活畫面。
呂先生說,早期的花觚除了陳設用之外,民間多用于插花,布置廳堂。因為花觚的造型雋秀,端莊大方,線條變化十分豐富,層次分明,色彩艷麗,人們認為這樣的雅器放在家里能添福。另外,花觚的時代特征十分明顯,欣賞不同時期的花觚,可領略到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體會不同的藝術美感。
然而,隨著瓷器從乾隆后期及嘉慶開始衰退,花觚已漸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龔囊环N實用器到陳設器,從餐桌到文人的桌案,再到市民生活的桌案,在仿古和衍生中,古人的審美一直體現在花觚上。“收藏花觚,仿佛能見到古人悠然無事凈心目的生活場景,讓人倍感愉悅。”呂先生說。